江西空管分局沉着应对通力保障大面积航班备降

 人参与 | 时间:2025-04-05 14:56:23

也正如陈独秀所说,由社会问题之解决进到政治问题,由政治问题之解决进到精神文化问题,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必至之势,并认为这是最后之觉悟。

学术文化界之所以出现虚浮、轻躁而不能深造,就在于尚意气而无科学上之一定之观察是也。但他既反对仰承外人鼻息,更反对数典忘祖的学术风气,这种风气并不是代表先进,而是缺乏科学理性精神的表现。

江西空管分局沉着应对通力保障大面积航班备降

我在北大哲学系读书时,中国哲学史这门课程中有关汉晋隋唐部分的内容,就是以汤先生的著作为主要参考教材,虽然读起来很吃力,但是却有缘进入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,知道怎样去读书。他的《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》《隋唐佛教史稿》《魏晋玄学论稿》等巨著就是在这种精神支持之下写出来的。这一种文化观是建立在大量事实观察与理论分析之上的,因而是有说服力的,它同表面化、浮泛化的议论是有根本区别的。作为学术大师,汤先生自有他的文化观,但他不轻易发议论、下结论,他的学术文化观是建立在扎实而又深邃的学术研究之上的。因为任何真理性见解的提出,都是在艰苦卓绝的研究之后,而不是在先。

这也许正是今人不同于古人之处,同时也是今人能够树立正确观念的基础。这同拿来主义是不同的。正因为如此,才能想别人之所想,行别人之所愿,将心比心,相互对待。

很难设想,对父母缺乏爱心的人,能够普遍地爱所有人。但是在美德方面,我们由于首先运用它们才获得它们,正如在技艺方面的情形一样。[22] 所谓此理就是生理、生意,人与万物皆从此理而来,因此,人与万物是一体的,也是平等的。仁民爱物之说,是儒家的一贯思想,后儒张载说:天地之塞吾其体,天地之帅吾其性,民吾同胞,物吾与也。

孔子认为,人是有尊严的,人的尊严是不能侵犯的,所谓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,就是把别人看成和自己一样的人去对待。将万物视为人类的朋友与伴侣,这是对仁民爱物说的进一步发展。

江西空管分局沉着应对通力保障大面积航班备降

[7] 亚里士多德对心灵的见解,基本上是分析的,我们说西方有一个理性的分析的传统,就是由此而来的。致良知就是实现这一境界的途径。但另一方面,却并不完全否定自然的作用和意义。这种伦理学已经受到麦金太尔等人的批判。

孟子有著名的人禽之辨。[6] 罗尔斯:《正义论》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。这虽然不是操作层面的问题,但是对于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具有极重要的指导意义。[8] M. 怀特:《分析的时代》,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。

[12]《古希腊罗马哲学》,第324页。这是儒家德性学说在社会层面的应用,也是亲情原则的进一步推广及发展,可说是儒家的社会伦理,但真正说来,它是一种建立在人类共同情感之上的德性伦理。

江西空管分局沉着应对通力保障大面积航班备降

所谓内在的,是说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有一种本质的联系,而不是将自然界仅仅看作是人的生存的外部条件或外部环境。由此而产生的价值原则,与近代以来的平等原则并不必然构成矛盾,倒是能够结合起来,使人类之爱出于真诚。

由于仁有不同层面的内容,其实现便有不同层面的意义和价值。从理论上说,正如孟子所说,人是同一类,凡同类者皆有共同的情感,有共同的本性,否则,人类怎么能够进行交流呢?语言的不同并不能构成人类情感沟通和交流的障碍,文化的不同固然代表不同价值的选择,但这只是相对的,并不意味着完全不可公度。爱人是仁的根本含义,也是人的最高德性,以仁去对待他人,自然会有忠恕之道。亚氏认为,人的心灵里的东西有三种,即激情、官能、性格状况。当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,他是在生命的关怀中存在的,而不是被抛入一个无边无际的荒漠之中。人类应当重新思考并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,这是普遍伦理题中应有之义。

在这里,并不存在什么历史的界限与地域的界限,普遍伦理也不应只限于人间性,而应当进入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。四、从天地万物一体的层面看仁 仁的最高层次是实现天人合一境界,即天地万物一体境界。

实现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境界,是儒家仁学的最终目的,可与天地同在,与日月同辉,实现生命的永恒价值。[5] 按照孔子和儒家的学说,人类不仅有共同的情感,而且与道德理性是统一的(在此不论),但又是不能用科学主义方法进行证明的,因为人类生活特别是人类的道德生活不是科学的问题,而是价值的问题,它要比科学复杂得多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* 原载《中国哲学史》2000年第4期,第49‒57页。但这并不是说,人没有自主性,人的自主性就在于人作为人而实现自己,也就是实现自己的德性即仁德。

作为两种传统,不仅能够比较,而且能够成为当代伦理的共同基础。[14] 牛山上生长树木,在日光雨露之下发芽成长而成为茂密的森林,非常之美,不仅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然环境(用今日的话说,就是生态环境),而且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。凡此种种,都是中西文化不同之处。更重要的是,在亚里士多德那里,心灵和身体是分开的,把它看成和身体混在一起,是不合理的。

一、从亲情的层面看仁 儒家孔子的仁学是从亲情之爱开始的,孝被认为是仁的真正起点。这才是儒家天地万物一体说的全部内容,也是它的最终实现。

禽兽作为天地中之一物,当然在其所爱的范围之内。他将德性与智性、实践与知识作了明确的区分,并且将使自己变好作为人生的重要目的。

从消极方面说,能做到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,这就是儒家所提倡的德性,是社会伦理得以建立的基础。我们绝不能因生态问题出现在当代而拒绝吸收这些精神资源。

人只有实现了自己的德性,才能生活得有意义,也才能实现和谐的共同秩序。[5] 麦金太尔:《不可公度性、真理和儒家及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关于德性的对话》,《孔子研究》1998年第4期。我们看到,儒家仁学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精神资源,对人类发展将作出自己的贡献。这一点是很重要的,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,其意义就显得更加重要。

儒家不仅承认人有这种道德情感,而且认识到这种情感正是人的最高德性即仁德的生长点。亲疏之别是有的,但等级贵贱之高下是没有的。

孝弟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。这是一个无限的过程,也是人生的根本信念与态度。

如果我们不是要同一切传统彻底决裂,在文化沙漠中建立现代文明,也不是在某种单一的文化中寻找答案,那么,我们就应当从各种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发掘精神资源,共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。正因为如此,儒家建立了人与人、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价值学说。

顶: 9469踩: 9242